化石记录——广州曾是一片海
你知道吗?
我们现在生活的广州,
在三亿年前,
这里还曾是一片汪洋大海,
之后又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,
才逐渐开始形成陆地。
有哪些生物曾在这片海域生活过,
哪些才是广州的原住民?
透过化石
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,
那些印刻在围岩上遥远年代已经逝去的生命。
腕足动物
腕足动物是一类全部为海生底栖的无脊椎动物,通常固着海底,通过滤食水中的微生物为生。腕足动物化石是典型的海相化石,它们的出现,证明早古生代的广州曾是一片汪洋。
蕉叶贝 晚二叠世 广州郊区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藏
蕉叶贝 晚二叠世 广州郊区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藏
海百合
海百合与海参、海胆、海星同属棘皮动物门。海百合的身体结构分为茎、萼、腕三部分,长长的茎固着海底,茎的上端连接着杯状的萼,萼的顶端为腕,通过腕上的羽枝摇摆,将漂浮在水中的微生物收入囊中。因海百合的形态,象极了盛开的百合花,故而得名海百合。
完整的海百合化石 广东省博物馆藏
海百合茎 早石炭世 广州花都区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藏
珊 瑚
珊瑚为海生底栖动物,一般生活于温暖的浅海,少数可生活在低温的深海中。最早的珊瑚在距今5亿多年前就已出现,是名副其实的最古老的海洋动物之一。珊瑚化石是很好的指向化石,如今在广州的地层中发现了它,即可推测当时这片海域有着清澈的海水。
群体珊瑚 二叠纪 广州郊区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藏
苔藓虫
苔藓虫是一类重要的水生群居动物,像陆地上的苔藓一样,固着在岩石上或死亡后的海洋动物的硬壳上,以滤食水中的微生物为食。苔藓虫最早出现于距今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,大部分生活在海洋里,只有极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中。
窗格苔藓虫 晚二叠世 广州白云区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藏
窗格苔藓虫 晚二叠世 广州白云区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藏
叶肢介
叶肢介属于节肢动物甲壳类,最早出现于泥盆纪,现生种类主要生活于内陆的淡水环境,但在泥盆纪至三叠纪所发现的叶肢介化石生于海相地层中,也有些种类在海陆交替相地层中出现。
叶肢介 三叠纪——侏罗纪 广州石井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藏
鱼 类
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早出现的一类,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5亿年前的早寒武世。在广州市白云区三叠纪地层中,采集到的鱼类化石,由于风化严重,已无法鉴定属种。这里除了海相化石外,根据同时采集到的植物化石显示,广州北部的花都区、白云区等地,当时应该临近海陆交汇的滨海地区。
鱼化石 晚三叠世 广州石井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藏鱼化石 晚三叠世 广州石井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藏
这些在广州地层中出土的海相古生物化石,
虽然并不精美,
有些甚至残缺,
但并不妨碍它们做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,
见证了现在广州的大地,
曾经的原始海洋,
无数生命在这里诞生、繁衍,最终消逝。
这些化石的横空出现,
仿佛是穿越了亿万年的岁月,
在向我们诉说曾经发生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