庄元臣《鸲鹆鸟》(真不是好鸟)

鸲鹆之鸟,出于南方。南人罗而调其舌,久之,能效人言;但能效数声而止,终日所唱,惟数声也。
蝉鸣于庭,鸟闻而笑之。蝉谓之曰:“子能人言,其善;然子所言者,未尝言也。曷若我自鸣其意哉!”鸟俯首而惭,终身不复效人言。
今文章家窃摹成风,皆鸲鹆之未惭者耳!
--《叔苴子》
1鸲鹆(qu yu):鸟名,俗名八哥。2庄元臣(生卒年不详):明朝人,号运鹏主人,有《叔苴(ju)子》八卷。3罗:捕鸟的网,此处意为用网捉。调:调教。4曷若:何如,哪里比得上。
作品赏析
作家甲剽窃作家乙的作品在某刊发表,引起一番议论。“卿本佳人,奈何作贼!”作家为何也干起这等事来?其实,这种事古已有之。这篇《鸲鹆鸟》,就是讽刺此类“文偷公”的。
唐寅《枯槎鸲鹆图》
鸲鹆鸟,八哥也。八哥经人剪圆舌头,久而久之,学会说人话了,但也只能说那么几句。尽管如此,它仍以此自傲。一次,它嘲笑蝉鸣不成腔调,蝉对它反唇相讥:“你能说几句人话,固然很好,但你说的已不再是自己的话了,哪像我凭自己心意高兴说啥就说啥呢!”八哥听了惭愧地低下头,从此不学人话。庄元臣文末批道:“今之文章家窃摹成风,都是些不知羞惭的八哥呢!”
庄元臣想得太天真。他应该知道,会说人话的八哥与说自己话的蝉通达、坎坷的命运不同的,前者往往受恩宠,后者餐风饮露不胜清苦。我不相信八哥会自愧。
沈周《枯木鸲鹆图》
鸲鹆改名八哥,相传是南唐李后主(煜)的意思,这位亡国之君还叫它为“八八儿”,亲昵非常。剪舌教话,是否出自李煜,不可考。他十分宠幸这乖鸟儿,大概是不错的。
附 鹦鹉学舌
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二十八:"如鹦鹉只学人言,不得人意。经传佛意;不得佛意而但诵,是学语人,所以不许。"
“鹦鹉学舌”最早出自于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·越州大殊慧海和尚》。在书中有这样的记载:“僧问:'何故不许诵经,唤作客语?’师曰:'如鹦鹉只学人言,不得人意。经传佛意,不得佛意而但诵,是学语人,所以不许。’”其本意是指鹦鹉学人说话,在当时的语境中,是用鹦鹉只模仿人说话却不理解其中含义,来比喻那些诵读经文却不理解佛意的人。明文在宋文后,鸟不同内容雷同,岂不是“剽窃”?